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性格开朗大方的人,在任何场合都自然洒脱。具体表现为:侃侃而谈,落落大方,知始知止,游刃有余。

性格偏内向或自卑的人,在社交场合(聚会、陌生人相处)往往表现得羞涩难安:

1. 说话时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

2. 神色慌张不已,对方一个细微的表情就会将她/他吓退而噤口不言

3. 脸红、冒虚汗、结结巴巴、前言不搭后语、赔笑

4. 迅速说完话题,害怕大众的眼光聚焦到自己身上

5. 当外界对他/她的发言内容表示怀疑时,往往急于解释反而笨嘴拙舌

6. 反应慢半拍,经常听不清楚也听不明白说话对象的意思

你,或者曾经的你,是不是出现过这种情况呢?

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人人都是发展中的个体,早期由于家庭教育环境、自我心理发育阶段出现这一状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能的。从个体差异角度来讲,有些青春期时严重一点,成年后反而不会这样;而有些人则终身都被这种状态所笼罩,进而成为自己的主要人格特征。

那么,为什么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,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中,是那么胆怯不自信,甚而至于连眼神都不敢与对方对撞直视呢?仅仅是因为内心不自信?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?

在浅显层面上,很多人会把“说话时不敢看着对方眼睛”的原因,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:

第一、 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示范,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时就存在眼神闪烁、缺乏对视的日常现象和行为。

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第二、 对自我认知不清晰,自我评价较低的人,往往拼命躲藏真实的自己,生怕在对视中被对方看穿,因为极力躲避,并不与对方的眼神有交流和接触。

第三、 反感、蔑视对方时,或对说话对方不屑一顾时,往往与交流对象缺乏眼神沟通。即使有,也以斜视、翻白眼等情况居多。

第四、 内心藏有关于对方的秘密,生怕与对方交流时透过眼神泄露出来,因而避免与对方做眼神上的沟通与交流。


第五、 缺乏社交技能,单纯只是因为害羞而不敢与对方进行眼神接触。

第六、 对沟通对象缺乏起码的尊重,并对对方有厌恶感时,也不会与对方的眼神有所接触。

以上,只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为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。而无论是哪一种,都无一例外出现了不与对方眼神沟通接触这一“共同特征”。

从心理学因素来讲,说话时牢牢盯住对方的眼睛、沟通双方有眼神接触,是人际交流的必要环节。缺少了这一必要环节,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将大打折扣。

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首先,对于不自信或怯懦者来说,由于内心惶恐不敢看对方的眼睛,往往使自己陷入了信息交流的被动境地。因为,人在沟通交流中,大多数时候脸部的肌肉运动、语言、肢体动作都在配合人的眼睛。根据所见即所得的理论,人很容易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。

因此,当人们发现自己被对方牢牢盯住或注视时,他们身上的霍桑效应(即有人关注时表现会更好)就会被激发出来。

而当人们发现自己被沟通对象紧紧盯住或观察时,其防御心态与自我表现欲望也会被调动起来,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展露出更多个人信息与特质——哪怕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在防御或表演。

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其次,不敢直视对方眼睛的人,由于处于自我防御和退守的姿态,很容易就被有经验的社交熟手抢占先机,把握谈话的主动权,进而处处处于下风,最后落荒而逃。

而这种落败状态,又将从某种程度上加深眼神退守者内心的失败感,并从潜意识里证明了眼神退守者此前对自己的预判:你不敢与对方直视,因为你害怕、胆怯、没办法掌控和理解对方丰富而变幻莫测的表情。

1 2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起点大果 » 心理学:说话时不敢对视、眼神飘忽不定,其实是一种性格缺陷?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